《打造韌性》閱讀解析:為何「韌性」一詞,成為未來企業經營最關鍵的能力?
【為何選這本書?】眼看 2021 進入尾聲,全球疫情帶來的影響似乎仍未看見曙光,全球供應鏈的斷鏈危機仍未平息,短缺、塞港等問題,甚至已嚴重影響到消費者的日常生活。根據 KPMG 所發表的《2021 台灣 CEO 前瞻大調查》,「供應鏈風險」問題更是成為 2021 年經理人最煩惱的問題榜首。在種種風險與危機下,如何打造足夠的「韌性」面對危機、做出正確決策,是企業未來發展最關鍵且重要的能力之一。
2020 年的新冠疫情危機,可以發現已部署數位能力的企業,總能在危機中尋求機會、突破困境。
例如:美國蓋璞(GAP)集團,多年前便認知到全通路、虛實整合的必要,建置可串連虛實兩端消費的電商、物流、會員機制,著手虛實整合經營的布局。
儘管從現在來看,這一切是再合理不過的事,但在當時習於逛街殺時間、在實體店裡選衣服的消費者仍佔多數,對於花費巨資做數位建置,未有其直接性需求。
然而,GAP 這些過往的前瞻性投資,在疫情下便成為實體零售交易停頓危機中的關鍵緩衝,2019 年 GAP 的線上營收比例占比約25%,但到了疫情期間的 2020 年,此一比例便提升到 45%。對一個龐大的零售集團而言,如果沒有事先的建置,很難平順地應付線上激增的需求。
此一例子展現了企業事前的準備功夫,如何在變化與危機來臨時發揮作用,換句話說,在現今多變的還境下,「韌性」早已成為現代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能力。但「韌性」這個詞說來抽象,它究竟是什麼?該如何打造?
企業韌性是什麼?被動韌性&能動韌性
一般來說,「韌性」代表的是在系統受到干擾後回復原狀的程度,系統韌性愈高、受擾後回復原狀的彈性愈大。《打造韌性》指出,企業韌性可以分為兩種,「被動韌性」與「能動韌性(主動韌性)」兩個面向。
「被動韌性」是企業過往走對了路、做對了事、選對了人等等,與「效能」有關的抽象累積,能協助企業較能適應環境,降低各種環境衝擊,在應付當下各種變化之際,相對較有餘裕,為未來做開創性的準備。
而「能動韌性」則是企業面向未來,走對的路、做對的事、選對的人等等效能創造與累積的本事,各種前瞻性嘗試、探索與調整反過來常成為企業再突發狀況乃至危機的因應關鍵。
換句話說,被動韌性讓企業遇環境亂流得以復原、能動韌性則確保企業長期掌握機會與成長所需的自我更新,兩者互為因果關係。
如何打造韌性?透過長期「不斷再合理化」
企業過往的合理配置,在今日未必依舊合理,長遠來看,相對活得久、發展更好的企業,必然是在各面向上「不斷再合理化」的企業。
《打造韌性》指出企業在面對環境變遷,必須透過理性計算與對未來的展望,去調配資源、讓生產技術、產品、服務、商業模式,以及讓組織人事「跟得上」環境的變化。
一個能夠長期實踐「事」與「人」的「不斷再合理化」的企業,便是具備「韌性(resilience)」特質的企業。
對企業而言,在環境衝擊(如:新冠肺炎、氣候變遷、中美貿易戰、中國限電)下仍能長期正向發展、自我穩定與復原,就是「韌性」的表現。
小結
隨著美中貿易戰與新冠疫情相繼來襲,加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,全球產業與供應鏈發生了極大的改變,不僅生產面臨斷鏈危機,運輸面也受倒不小的衝擊,種種事件一再考驗經營者事前的準備,與企業抵禦危機的韌性及策略佈局。
後疫情時代從製造端到顧客端,絕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適應數位科技,以進行數位轉型,面對高度不確定的環境,打造企業「不敗」且「能勝」的韌性,才是讓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。
(參考來源:《打造韌性》,天下文化出版。)
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